管家面露好奇。
烏行雪索性就同他講了幾句:“說是有一位老者, 素來喜愛花草,種了滿滿一院。有一年春初碰見奇景,日麗風暄的時候乍起雷霆, 不偏不倚地就劈在他院裡,劈得滿地狼藉。”
“老人家心痛不已, 覺得費心養護的花花草草必然要變成一片焦土,活不下來了,誰知那滿院的花樹還真就活下來一株。”
“活下來的那株花樹如期在暮春三月抽枝散芽, 但不知是因為那晴天乍起的雷霆還是旁的什麼, 那株花樹後來開的花很是奇異。”
管家問:“怎麼個奇異法?”
當時的他“唔”了一聲,輕聲道:“見過並蒂蓮麼?照這話本裡說的, 應當就如那並蒂蓮一樣,一枝雙生……”
管家贊嘆道:“那可真是世間少見,是天降的奇緣,是好事啊。”
他卻靜了一會兒,道:“難說。”
管家:“您為何這麼說?”
“因為……”他捻著書頁,又不知為何怔了一會兒,道:“這話本裡寫著,那一枝雙生的花並沒有都開得很好,這邊生機勃勃時,另一邊便帶著枯相。這朵好了,那朵就遭了。”
管家有些遺憾道:“那確實有些可惜……”
他輕輕“嗯”了一聲,應著管家的話。手指抵著書頁又道:“還不止,其中一朵頗有些霸道,總是它開得更好一些。”
管家答道:“多汲了些養分吧。”
他半垂的眸子眨了一下,又抬眼衝管家道:“所以說……這哪裡能算是天降的奇緣。恐怕也就那朵佔了先的花會這麼想,對另一朵來說,怕不是孽緣。”
管家也不知該如何應和,這確實是個小故事,兩朵花而已,談不上什麼難過不難過的。他倒是瞥了那書冊好幾眼,奇怪道:“這話本……”
“話本怎麼了?”
Advertisement
“這話本哪裡來的,好似從未聽說過。”
夢裡的烏行雪當時頓了一下,道:“隨手拿的。”
管家問:“木架上麼?我昨個兒帶人灑掃似乎沒見著。”
他答道:“可能擱在一邊了。你去忙吧,我再看會兒。”
……
***
那就是話本裡一個佔不了多少篇幅的故事,不甚起眼,烏行雪卻在這時忽然想起來。
如果鵲都是一場生造的大夢,夢裡的一切不可能真的毫無來由,或許那些話本以及話本裡的故事都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和提醒。
眼下他和蕭復暄之間的牽連,讓他不由地想起那雙生的枝芽。
而他就像是那朵佔了大半養分的花。
隻是這種牽連究竟是從何而起的?是因為白玉精包裹著神木就像一種滋養,由此而生?還是因為蕭復暄在他身上留下過什麼?
烏行雪很想問個明白,但眼下卻並不是一個能好好問話的時機。
他深深看了蕭復暄一眼,轉瞬便出手插·進了戰局。
他們身軀靈魄皆有所損,又有這種此消彼長的牽連在其中,對著“封薛禮”,其實已經算不上“二對一”了。
更何況“封薛禮”這一行帶上了幾乎整個照夜城的大小邪魔,嚴苛而言,甚至應當反一反,算是以少敵多,封薛禮才是多的那一方。
但這場戰局卻並沒有陷入膠著,或者說隻膠著了很短的一段時間。
神仙也好,邪魔也罷,一瞬的時間對他們而言有時卻顯得極長。在那極短的須臾裡足夠發生很多事——
諸如烏行雪寒氣煞人的手指將要抵上封薛禮的喉嚨時,發現對方在命懸一線的那一刻,眸光居然還朝神木看了一眼。
那一眼給烏行雪一種錯覺,仿佛隻要能換取時機去動神木,封薛禮甚至可以生生挨下他這一招。
烏行雪在那一刻手指頓了一下。
於是封薛禮在那頃刻之間隱約聽了一句問話。其實烏行雪並沒有真的問出來,但招式的停頓間,封薛禮知道烏行雪想說什麼,那恍然聽見的,不過是多年前的一句折影而已。
他知道烏行雪要說:“我見過太多世人執著於神木,禍人禍己,從沒料到你會是其中之一。”
在曾經的仙都,明無仙首同靈王和天宿並不算相熟,說過的話寥寥可數。他們三人極為有限的一點交集,大概就是那個叫做“雲駭”的人了。除此以外,他們連一聲客套的“仙友”都稱不上。
所以封薛禮開口答道:“既然不是‘仙友’,就談不上‘料到’或是‘沒料到’。”
烏行雪聽到封薛禮依然不見波瀾的聲音,愣了一下。因為他心中雖然是這麼想的,但他並沒有把這話問出口,而對方卻像是知道一般回答了。
烏行雪:“你……”
就聽見封薛禮又道:“這話靈王——”
他頓了一下,似乎想要改口為“城主”,但話已至此,索性也就繼續往下說了:“你二十多年前就已經問過了,我不過是再答一回而已。”
烏行雪蹙起眉。
封薛禮道:“靈王還道,強借神木之力有違世間之理,一事引萬事,無辜受牽連者不可估量。”
烏行雪一點兒也不記得了,但這話確實沒錯。隻是從此時的封薛禮口中說出來,著實奇怪。因為對方正做著所謂“有違世間之理”的事情,固執得驚人。
封薛禮說:“如今靈王若是還想再提,我也依然可以再答一回:我都知道。”
有違常理也好,牽連無辜也好。這些話他全都知道。
怎麼會不知道呢?曾經他也說過無數次這樣的話,同很多人講過這樣的道理。
靈臺的明無仙首,那是世間百姓供奉最多的神仙。他嗅著那些香火,不用細數也知道龛臺底下跪過多少人。他有大小神像三萬尊,畫像更是遍數不清。
他的神像立在無數百姓的屋子裡,聽過不知多少俗事雜語,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一件事——
有些道理知曉歸知曉,真要違背起來,誰都攔不住。
正因為明白,所以不會回頭。
這樣的事,他見得太多了,多到幾乎任何事他都可以波瀾不驚。
他曾經恪守著數不清的道理,從不覺得那些條條框框是什麼束縛。因為那都是他所贊同的。
他不多插手人間事,在恰當的時局降一些福祉。同樣的話不多說,同樣的人不多勸,點到即止,事不過三。
這些零零碎碎之事拼合在一起,就是仙都同人間的界限。他一度覺得泾渭分明,很有道理。
他將這些道理講給很多人聽,他總是講得很平靜,對方聽得進去那是好事,聽不進去便遲早會吃些教訓,他不多幹預。
但後來他忽然意識到,世間總有例外。
“凡事總有例外”,這話也是一個道理。而如此簡單的道理,他居然用了那麼久才明白。
再後來,他便有了很多“例外”——同一個道理他不知重復了多少次,衝的還是同一個人,語氣也不再平靜。
他曾經氣到說不出話來,也曾經斥責過一個人,一字一句地問他:“何事可為,何事不可為!你當升仙時領的天詔是廢紙一張?!”
他對那人說:“世間不講道理的事浩如煙海,你管了一件,就得管另一件……”
他還說過:“仙凡有別,入了仙都就不能再多插手人間事了。”
……
他甚至還對那人說過:“你如此行事,遲早有一日……”
“遲早有一日”這種話,在凡間都是說給痛恨的仇者聽的。他們從不是仇人,但他居然說過那麼重的話,隻是為了讓對方聽下那些道理。
而如今,那些他一字一句講過的道理,正一點一點粉碎在他手裡。他這些年做下的很多事,都是在違背他曾經說過的那些道理。
他見過世間許多人,喜歡在做下一些事之後辯解一句“是我糊塗了”。但他說不出這句話,因為他從來都很清醒。
他清醒地看著自己做著每一件事,清醒地數著自己違背的每一條天理,清醒地看著自己布下的那些陣局。
陣局裡流淌的血、陣局裡牽連的命,他都看著呢。
所以百來年了,從沒有人能勸他,也沒有人能攔他。
隻是如今,在同烏行雪和蕭復暄交手的剎那,他在數百年冷靜的清醒中突然生出了一絲不解。於是他在撲面而來的凜冽寒氣中看向烏行雪的眼睛,說道:“靈王所見之事決不比我少,就不曾有一日覺得不公麼?”
烏行雪蹙眉之時,蕭復暄的長劍悍然而至!
封薛禮疾速後掠,動作之快,掀得整個雀不落雪霧當空。
他以燈擋於眉間,而後一個矮身,遊龍一般化為一縷長煙,瞬間融於漫天雪霧裡。
而烏行雪卻隱約聽到了他的聲音
封薛禮模糊的嗓音散在各處,幾乎找不到一個定點。他說:“是我疏忽,靈王就算所見之事再多,如今也忘了大半。”
烏行雪眸光極靜,背與蕭復暄相抵,剎那便掃過整個院落。
卻聽得封薛禮繼續道:“這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。否則或許你也會問一句,憑何——”
話音重重落下的時候,那抹煙氣已然聚向那棵巨樹。
但它攏去的同時,“免”字劍的劍影割破長風,不偏不倚剛好穿過那抹煙。
“少爺!!!”笑狐撲過去的時候,封薛禮顯出人形。
他一絲不苟的衣衫終於亂了一些,下頷有一道細長的線,血珠就順著線朝下滑落。
笑狐立於封薛禮身邊,他們四周環繞著天宿劍氣,愣是不可進也不可退。
封薛禮抬手抹了下頷的血,依然眉眼不動如山,他在金光劍影裡平淡開口道:“曾經有人問過我這樣的話,如今巧有機會,我替他問問二位……”
蕭復暄手中長劍鏘然楔地,肩背挺拔擋於烏行雪身前,冷聲道:“講。”
封薛禮道:“他說這世間但凡修行之人必有所求,要麼求長生,要麼求強體,也有大慈大悲者求的是人間太平。他說耗費百年竭盡全力飛升入了仙都,卻忽然什麼都不能求了。”
“都說仙凡有別,入了仙都就不能橫加插手太多人間之事。那麼當年又何苦修行飛升呢?就為了端坐在龛臺上,嗅著人間香火,旁觀上百年、千年而不動麼?倘若如此,仙都的長生與死了又有何分別。”
“這道理若是不對,那因為違背了此等道理就受天罰的人,該不該問一句憑何?”
“那些因為觸犯天規屢屢被調遣的人,執掌的都是悽冷之地。車馬匆匆行經無人停留的大悲谷、墳冢連天不見活人的京觀、隻有荒土和幻影百姓避之不及的不動山、終年雷霆環繞連仙跡都罕至的雪池……那些地方哪來香火供奉,調遣過去便是等著被打回人間。”
“廢仙臺就依著坐春風,靈王親眼所見一定比我多得多。就沒有一刻覺得不公麼?”
更何況還有神木……
封薛禮即便再能查,也不可能知道得清清楚楚。但他憑借所知曉的,也能猜個一二。靈王同神木因果相連,世人加諸於神木之上的種種禍端、層層麻煩,必然讓靈王背了不少苦頭。
於是他說:“你平白承受著那些生死恩怨、愛恨情仇,不覺得不公麼,不會問一句憑何?”
不過封薛禮沒有真的等烏行雪回答,畢竟一個前塵盡忘的人,恐怕也不會記得那些事,自然也答不出什麼來。
倒是他自己,在這一聲聲的問話中已經有了答案。
他覺得靈王應當是有不甘的,也會覺得不公,甚至問過“憑何如此”。
他靜靜道:“想必是有的……否則堂堂靈王又為何會在三百年前從仙都墮回人間,仙氣盡喪,成了邪魔。”
這話說出來時,烏行雪眼眸動了一下。
而最後那個字落下,蕭復暄瞬間到了封薛禮面前。劍芒刺去的剎那,他冷冷的嗓音穿風而過:“你所言之事,同你所做之事有半分關系麼。”
“沒有。”封薛禮未做任何掩飾,“代問而已。。”
當年那人問他,他答了許多,天上地下滔滔不絕。而如今,那些曾經回答對方的話已經勸服不了他自己了。
他隻是把這個問題遞出去。
至於他自己,已經無甚所謂了,因為他連對錯都不在意。
既然總有不公,那就不用再講什麼道理。
“禍及一人是錯,禍及百人千人萬人也是錯。都是錯,遑論高低。”
這條路他當年踏了一步,就隻能往前,退也退不回原點了。
“救百人千人萬人是救,救一人也是救。同樣遑論高低。”
倘若這條路成了,他救了自己想救之人,也算得償所願。倘若沒成,因果報應一並受之,那就是咎由自取。